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欢迎进入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花卉园林有限公司

关于开云网站 | 在线留言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020-08980898

联系开云网站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手机:13988888888
电话:020-08980898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园林庭院 当前位置: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产品展示 > 园林庭院

太欣新材料科技克里斯蒂安:园林里的法国“诗心”

所属分类:园林庭院发布时间:2025-03-29 10:01:08点击量:

  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诗人克里斯蒂安贝林(Christian Belin)是当代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权威学者,曾多次访问中国,并在苏州、北京、南京等地举办讲座。去年,这位深谙李杜诗韵、痴迷《苦瓜和尚画语录》的诗人,凭借组诗《中国苏州网师园》摘得法国金雀花花卉诗歌比赛最高荣誉“大勋章”,以诗意笔触揭开园林深邃之境,在法国文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

  金雀花花卉诗歌比赛的传统可追溯至1323年,是由游吟诗人创立的法国花卉诗学院发起的中世纪诗歌比赛。作为欧洲最古老的文学机构,花卉诗学院始终致力于弘扬南法诗歌文化传统,许多法国文学巨匠如高乃依、伏尔泰、雨果等都曾参与其中,奠定了它作为法国文学精神标杆的地位。

  在克里斯蒂安贝林看来,苏州园林精炼且充满表现力,犹如一个神秘的微观世界,凝聚了整个宇宙的精华与奥秘,有着不可言喻之美。而网师园更是他的最爱,每次到访苏州,他都会特意造访这座园林,在亭台楼阁、假山奇石中感受江南灵秀诗意的人文环境和超越文化的深邃精神。他将法国诗歌传统与中国园林的写意精神相结合进行创作,以法国诗歌的凝练语言重构东方园林的禅意宇宙,在“咫尺文字”间织就中法文化的共鸣之网。

  多年来,克里斯蒂安贝林一方面在中国传播法国文化,一方面向法国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用诗歌和园林在中法之间架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桥梁。他期望此次获奖能够激发更多法国读者关注中国古典园林,促使中法文化之间的对话更加丰富。同时,他建议年轻人以同样的热情去热爱并尊重两种文化,在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静下心来,花时间深入了解它们,达到真正的内化和表达。

  苏州日报:克里斯蒂安贝林先生,你获奖的这组诗以《中国苏州网师园》为题,细腻描绘了网师园的风景。多年来,你每次前往苏州都会特意造访这座园林,而它也是你最钟爱的苏州园林。是什么原因让你对网师园如此钟情?

  克里斯蒂安贝林:网师园给我一种幽静、适宜沉思的氛围。徜徉其间,我喜欢随心漫步,让园中的多条路径自然引导脚步。起初,人们以为是自己选择了行进的方向,但渐渐地会发现,仿佛是园林早已为你安排好了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漫步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能邂逅新的景致。园林的整体布局精巧至极,人们永远无法一眼尽览全貌。视线随着步伐流转,在植物、曲径、栏杆与居室之间游移。步移景异,情景交融,妙不可言。

  苏州日报:能否分享初次接触网师园时的具体感受?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创作冲动?

  克里斯蒂安贝林:初次游览网师园,给我的印象既独特又精致。园中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令我目不暇接,瞬间被震撼与好奇所包围。我迫切想要将这一系列复杂的感官体验,哪怕只是一丝一毫,真实地传达出来。

  苏州日报:网师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小园极则”,其“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美学是否影响了你的诗歌结构设计?

  克里斯蒂安贝林:当然!我被那种精炼且充满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深深吸引。它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微观世界,犹如一个神秘的缩影,凝聚了整个宇宙的精华与奥秘。这种空间美学的巧妙设计让我感受到,尽管园林的空间如此有限,但它能展现出无尽的可能性与深邃的内涵,正如我的诗歌结构,在有限的文字间蕴藏着无限的想象与情感。

  苏州日报:你的诗中展现了许多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经典景致,如亭台、莲花、假山等。你最青睐其中的哪一处景色?

  克里斯蒂安贝林:我喜欢那些悬于水面之上的亭阁,以及点缀着假山奇石的静谧庭院。这样的景致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一只漂浮在水面的昆虫,或是一片微微颤动的叶子,仿佛都是嵌入园林宏大景观中的微观世界。漫步其间,人们不禁放缓脚步,用心体会,然后在僻静的角落驻足。

  克里斯蒂安贝林:精心且极为审慎地挑选词语或表达方式,以呈现园林独特魅力中的不可言喻之美。因此,语言的简洁与凝练成为必不可少的要求。

  苏州日报:网师园以“宅园一体”的布局著称,你在组诗中如何通过语言构建类似的空间层次感?是否尝试用诗节模拟园林的“移步换景”?

  克里斯蒂安贝林:确实,“诗节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模仿了一种“想象中的漫步园林”,意味着诗歌的每一小节就像一次内心的漫游或探索。诗歌的结构(即它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映射了人类内心的复杂与曲折。因此,在表达这些内心感受时,诗歌往往呈现出一种不规则且起伏的结构,类似于在网师园中漫步时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路径与不同的情感体验。

  苏州日报:中国古典园林的命名常蕴含典故,如“濯缨水阁”出自《楚辞》太欣新材料科技,你在用法语重构这些意象时,如何平衡文化准确性与诗意自由度?

  克里斯蒂安贝林:事实上,我在翻译这些词语时,自由地汲取了它们在法语中的独特魅力。每个词语在被翻译后,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传达出它们的神秘感和诗意太欣新材料科技。中文和法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通过文化的交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共鸣。两者不仅可以传达相似的意境,而且能在这种交流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与表达方式,既保持文化的准确性,又不失诗意的自由。

  苏州日报:你的诗中提到了“禅意”“无形之物”以及宇宙等深邃主题,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仿佛看见你在网师园中择一静处冥想的画面。能否与我们分享你在网师园中的感悟与思考?

  克里斯蒂安贝林:不可言说之物与不可见之物在某种颠倒的负面空间中交汇。我们感知到的,或者自以为感知到的,与隐藏在那些神秘表面符号背后的事物交织在一起。网师园名字本身,在法语中唤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一种神秘的联想:人们可能会想到渔夫的网,但更深层面,它隐射着一种交织的网络。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够掌控这些复杂交错的网?漫步于网师园,不正是切身体验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的“出生入死”之境吗?虚拟与现实元素的奇妙互换,让人感受到无法言说的模糊与深邃之美!

  苏州日报:法国读者对诗中“禅意”“无形之物”等文化符号的反应如何?是否存在文化隔阂与诗意共鸣的张力?

  克里斯蒂安贝林:正如我在阅读法国诗人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的散文诗集《认识东方》以及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的诗集《碑》时的那种深刻的震撼与触动一样,他们作品中所描绘的中国文化符号不仅让我产生了对这片神秘土地的无尽好奇,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在克洛岱尔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东方的哲学思想、园林的美学以及道家和佛教的深邃智慧,而谢阁兰则通过他独特的诗意语言,向我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与永恒。正是这些文化符号的激发,滋养了我个人的内心世界,使我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了属于我自己的文化身份与表达方式。我相信,法国的读者在阅读我的诗歌时,也会从中感受到那种跨越文化、激发沉思的共鸣与情感。

  苏州日报:西方文学中常将东方景观“异域化”,你如何避免此类刻板印象,展现网师园的真实性与当代性?

  克里斯蒂安贝林:19世纪开始,在西方文学中,东方景观常常被“异域化”,变成一种刻板印象。然而,正如在17和18世纪的耶稣会士《书信》中所呈现的,这些景观当时并未完全被定型为刻板印象。相反,这些书信中的描写更加真实,它们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细腻的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呈现园林的独特美学和深层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我尽力避免将网师园简化为某种固定的异域象征,而是力求展现它的真实性和当代性。

  苏州日报:组诗《中国苏州网师园》中的15首小诗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否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或情感?

  克里斯蒂安贝林:这组诗如同一场曲折而流动的冥想之旅,这种冥想始终在流转中不断延续,又不断重新开始,同时对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保持敏锐的感知。这种呼吸般诗意的节奏构成了这段影像旅程的无形脉络。我试图沉浸于内心的迷宫,与园林那迷宫般的空间相互呼应、彼此共鸣。

  苏州日报:在创作这组诗的过程中,你是否研究过中国古代诗歌或中国古典园林文化?有哪些元素对你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太欣新材料科技

  克里斯蒂安贝林:中国的唐诗无疑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李白和杜甫的诗篇太欣新材料科技。关于园林,我曾被法国耶稣会士德尼阿提雷(Denis Attiret)于1743年所写的一封信深深震撼。这封信向欧洲介绍了中国园林的美学,并强调了不对称与不规则的重要性。而且,我经常重读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书中以精妙的笔触探讨了书法、绘画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一切仿佛都化为了内心的风景;在网师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王维诗中的“香积寺”的幽深意境。

  克里斯蒂安贝林:法国古典诗歌传统一直推崇简洁的表达方式,并特别重视litote(间接表达法)。这一修辞手法用来表达某种含蓄的意思,常通过否定的方式避免直接或强烈的表述,从而使语言显得更加温和与含蓄。在法国文学中,litote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尤其在诗歌与古典文学中,它帮助增添语言的精致感与深度。此外,含蓄与未言之意的表达方式在中法两种文学传统中都有重要体现。这与网师园的意境不谋而合,园中荷花池、曲径通幽、水池倒影等景致,都充满了丰富的未言之意。

  苏州日报:在创作这组诗作的过程中,你是否曾经历过中法文化,乃至更广泛的中欧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交融的时刻?

  克里斯蒂安贝林:我读过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不仅包括诗歌,还有《红楼梦》和《今古奇观》这样的经典著作。并且,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路易十四时期,他就在凡尔赛宫内建造了一座瓷器亭。同时,耶稣会士于1687年将儒家经典(如《论语》)的拉丁文译本献给了他,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这部译作让欧洲首次了解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这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自17、18世纪耶稣会士的推动以来,中国文化便深深吸引了法国的文学家,例如伏尔泰、孟德斯鸠、谢阁兰、桑德拉尔和克洛岱尔等人。

  苏州日报:网师园的造园理念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是否启示你重新思考诗歌中自然与人工的关系?

  克里斯蒂安贝林:是的,这一理念强调人类创造的艺术品应当融入自然的和谐美,并在表面之下展现出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灵性。在我看来,这种自然与人工的交织不仅仅体现在园林设计中,也同样可以在诗歌创作中找到其对等的表现。尤其是这种关系也是西方修辞传统,特别是希腊与拉丁的哲学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古代修辞学家和哲学家们曾探讨过人类艺术如何模仿自然的美,同时又能赋予艺术作品独特的人类创造性。从这一角度看,我更倾向于在我的诗歌创作中,以一种细腻的方式去平衡自然与人工,让它们在语言和形象的层面相互渗透、彼此对话。

  苏州日报:你认为,此次获奖是否会促使更多法国读者关注中国古典园林?未来你是否计划推动中法诗歌与园林艺术的对话项目?

  克里斯蒂安贝林:我由衷地希望此次获奖能够促使更多法国读者关注中国古典园林,正如我期待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越来越丰富。尽管中法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它们也蕴藏着许多微妙的相似之处,尽管这些相似之处往往难以捉摸。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兴趣,并在诗歌与园林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苏州日报:每次访问中国期间,你都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为中国的大学生举办关于法国文学的讲座。你在中国传播法国文学文化,同时也向法国学生介绍中国文化。你如何看待这种跨文化的传播与学术交流?

  克里斯蒂安贝林:十多年来,我定期前往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授课,同时也在苏州、北京和南京等地举办了多场讲座。每一次,我都努力强调中法两种文化传统之间的共通之处它们都因对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化的热爱而相互辉映。借用苏州园林的象征意义,我常说,在某种程度上,我试图将这两种文学传统编织进同一张“网”中。我自然称不上是技艺精湛的“网师”,但至少也算是“拙者之为政”。在我看来,为了推动中法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我们需要持续努力。去年,也就是2024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的毕业典礼上,我深受感动。这场典礼不仅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主持,还得到了法国驻上海总领事的出席支持。这无疑是中法友好交流与相互尊重的珍贵时刻!

  克里斯蒂安贝林:我愿引用德尼阿提雷在一封信中的话来回答:“自从来到中国,我的目光和趣味都有点中国化了。”有时,我也觉得自己渐渐地有点中国化了。因此,我深信,中国依然并将长久地驻留在我的心灵与思绪之中。

  太欣新材料科技

  苏州日报:在AI技术介入创作的当下,你如何看待人类诗人独有的文化感知力?

  克里斯蒂安贝林: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介入创作的背景下,我认为人类诗人独有的文化感知力仍然无可替代。正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法国的宗教传统在深层次上有着相通之处一样,人工智能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模仿人类智能的工具。人类的思维,尤其是在艺术创作和文化感知方面,具有独特的深度和复杂性,必须保持其主导地位。诗人通过自身的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所创作出的诗歌,正是这种独特感知力的体现。

  克里斯蒂安贝林:我建议年轻诗人以同样的热情去热爱并尊重两种文化,在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静下心来,花时间深入了解它们,真正去感受和体悟。正如我们通过大量阅读来培养写作能力,跨文化的创作也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沉淀,才能逐渐达到真正的内化和表达。

  克里斯蒂安贝林,法国蒙彼利埃三大保罗瓦莱里大学教授(17世纪法国文学方向),文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文艺复兴、古典时代与启蒙运动研究所成员。他曾任法国蒙彼利埃三大文学院院长,自2008年起任蒙彼利埃科学与文学研究院院士,是《博须埃杂志:文学、文化、宗教》的主编。他曾9次访问中国,在苏州、北京、南京等地举办讲座,还曾在日本、亚美尼亚、阿尔及利亚、瑞士、意大利等多国授课并举办讲座。

  苏ICP备2023002088号-1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330073

  中小学作文投稿:苏州日报《沧浪》副刊投稿: 苏州日报小说版投稿:szrbsiaoshuo#163.com 姑苏晚报《怡园》副刊投稿:chuxinsz#126.com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举报邮箱:jubao#subaonet.com本网举报电线新闻行风监督电话

  太欣新材料科技

电话:020-08980898
liNK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24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9018432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