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手机:13988888888
电话:020-08980898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居住社区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空间模式的创新或改良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无疑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效应与普适价值。将“成片开发”模式和“完整居住社区”相结合,意味着一种不同于以往封闭小区模式的住区规划新类型——毯式社区,包含公园社区与开放式创新的空间内涵、整体性与基质化的设计特征、以及公共领域的水平向基本形态。结合厦门实践案例,进一步阐释了毯式社区的规划方法,并提炼出“连接—溶解—层叠”三个相互关联且适用于同类实践的一般性设计策略和三个值得关注的实施要点,从而建立起毯式社区的技术理论框架,以期推动景观都市主义的新型实践探索,重塑中国特色的当代居住文化。
原标题:《毯式社区——成片开发模式下完整住区规划的景观都市主义实践探索,以厦门为例》
居住社区既是城市空间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空间模式的创新或改良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无疑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效应与普适价值。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发展理念的深入,传统的封闭小区模式及其弊端(如空间割裂、活力缺失、邻里不睦和阶层分异等)已严重制约着城市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亟待升级。对此,学界业界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放社区、未来社区、绿色社区等相继面世,都旨在反思并推动人民城市的住区建设和管理,回归现代主义人居理想的“社会性”初衷。尤其是近年热议的土地“成片开发”模式与“完整居住社区”的标准出台,为新时代居住服务的品质提升和可持续运营带来空间契机——“毯式社区”理念及其空间模式得以提出。
“毯式”一词源自毯式建筑,即由某种内在组织结构生成的、以水平延展为主导且空间肌理质密的系统化形态,显现出强烈的景观基质(Matrix)特性。成片连绵的水平形态能够整合多个地块的近地空间乃至地下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使之犹如一张织毯或拼图,成为城市与竖向塔楼之间的转换介质。从构成原理而言,通过某种结构化的编织,自相似的个体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因数量众多、等价混合和关联绵密而涌现出超乎个体的整体性与匿名性;个体间的多孔性与连通性允许动态稳定的生长和变化,赋予其对异质空间的强包容力、高连接度和高流动性,进而在消解个体形式的基础上催生出更高维度的形式生成能力。这种基质效应符合生物种群的演进规律,并在社会生态的关系组织中建构出一片延展的场域、一层人工地表,可视作一种“景观综合体[1]”。
除了形态学与生态学意义,“公共性”是毯式的空间内核。如果把住区的所有功能从三维上高低二分,高层部分是住宅或其它私属空间,毯式的低层部分便全部是公共空间,既包括社区服务也包括产业和城市功能;也就是说,毯式的本质是一种连续无界的公共空间基质,目的在于城市性与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亦契合成片开发模式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属性。
不难看出,毯式社区蕴涵着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基因,即用景观模型取代建筑来思考城市问题[2]、引导各种都市能量的流动[3],是景观都市主义在中国式住区营建语境下的学理延伸和转化。基质重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不同的构型策略与操作逻辑将生成不同的基质肌理,但都属于被斯坦·艾伦(Stan Allen)定义为“组织各种水平表面的艺术”的景观[4]或“扩展领域的地形学[5]”,包含景观及各种建构筑物的整合的空间形式,一种城市地景。因此,毯式社区的理论渊源除了前述的完整社区,则主要集中于对广义的毯式建筑与景观都市主义的相关研究,包括方法、形态和模式等方面[6-10],作为这一交叉概念提出的思想养分。在此基础上,毯式社区的深层内涵还涉及2个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公园城市与社会创新。
作为体现生态文明的公园城市及“公园+”模式,在居住层面表现为公园社区,也是毯式的首要基调。通过地面景观、屋顶花园、地下庭院和都市农业等技术手段,形塑绵延流动且立体复合的绿色基底,并配置、叠加多种类型的公共设施,营造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毯式公园。它不同于常规社区绿地和口袋公园的点块式布局,而是多个地块经由地上地下的通道、连廊和平台无缝联结、满铺而成的面状基质,编织成社区级绿色基础设施;其中可容纳小型乡土植物园、引入隐性市政与海绵技术的雨水花园、休闲体育公园、阳台微园、公共艺术与装置实验、儿童友好型游乐园、社区剧场与节事舞台、居民自发参与的疗愈花园和菜园等绿色空间,实现日常生活空间的全域公园化。设计层面,基质效应赋予毯式公园一体化的设计语言,其覆盖的物质空间要素,无论是景观要素还是建筑要素,都被纳入特定的组构逻辑及其生成的整体肌理当中,并能包容差异、允许变化和生长。
其次,毯式公共空间基底的价值指向是社会创新——社会创新是公共性的深层体现,也愈发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力量和社会关系的协调机制——以顺应众创时代的空间发展趋势;尤其是满足年轻人和创新人群的空间需求太欣新材料科技,如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模糊、体验式消费、个性化与弹性工作、重视自我投资(健身、学习和文化活动)等。这就需要更具开放性与社会性的创新环境及适配的空间供给和治理方式。
一方面,开放住区注重功能的复合性、空间的流通性和设施的共享性[11],可通过开放优质空间资源(如滨水空间、历史空间等)、开放街区的内部路径及城市界面、开放式办公等不同层级的开放机制予以加强。这里特别强调“第三空间”的非正式交流与创新意义,它们是创意阶层在放松状态下碰撞思想、激荡灵感的重要场所,众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初想法是在咖啡馆等第三空间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太欣新材料科技,社会创新的“社会性”需要在日常生活场域中形成,正如哈贝马斯将日常生活视作平民公共领域的实验场,成就了日常都市主义的理论基础[12]。
毯式公共空间的规模与系统性相较于普通住区的公服设施,更有条件支撑多样化的社往和自组织活动,其过程性与具身性有助于涵育并维系生活化的创新氛围和社区文化,使一般的公共空间升级为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街区,一种新建居住环境中的创新街区新类型。
下文结合厦门市高林金林片区的规划实践,具体阐释毯式社区的设计方法和操作逻辑,从中可以提炼出3个具有一定普适性的空间策略。
本案作为新一轮成片开发的首批试点项目,场地北邻五缘湾湿地公园、南接两岸金融中心五通高端商务区,被上位规划定位为该商务区的配套服务区并以居住功能为主,占地约137hm2,内部包含已建及在建的住宅、酒店和学校。其中央的成片出让范围为11.6hm2、由4宗地连片组成,为毯式社区的整体性设计创造了本底条件。
“连接”策略是指连通和整合场地内部及周边的优质空间资源,以增加开放性,从片区层面奠定毯式社区的基本格局。本案经由“全景贯通、一脉多支”的公共空间结构,将南北向连片地段全域作为公共性与公园化的毯式基底,大尺度整体贯通并连接两端的湿地公园与五通商务区,形成从外海到内湾、经场地直至城市中心的景观渗透层次。在此基础上,线性整合场地内保留的古厝古树,构建连接自然与文化的中央绿廊;以此为主脉,向东西两侧延伸出多条连接外部的运动场、文化设施、历史建筑和轨道站点的景观次轴,建立起公共开敞空间的树状骨架。
依据此骨架又进一步明确了平面布局上外实内虚的开合关系,即沿外围道路设置连续街墙,塑造积极的街道空间和城市功能界面,街区内部则围绕中央绿廊消解建筑体量、布置各种绿色空间;内外平时虽整体开放,也为疫期封控预留了便利。除了空间和行为上的连接,朝向海湾的最大化景观面推敲还优化了更广域范围的视线连接,决定了住宅组群的形态和布局。
“溶解”是极致地混合,即打破人为预设的功能等级和分区,把个人、企业、组织或社群作为基本创新单元,分解各种适配不同创新单元的功能单元并重新定义其关联性,再将相应的空间体量打散碎化后无差别地混合、交互和自由重组,使异质单元间的交流密度与效率最大化,在功能、过程、事件和关联的复杂性重建中催生创新的可能性[13],逐渐生长出更具弹性与包容性的社会创新共同体。本案采用模块化的建筑组织方式,同景观设计一起共塑毯式基质,从空间形式和内容上全面溶解。
这些模块可划分成面积和租金各异、可即时分合、租用便捷的混搭产品,提供灵活多义的使用场景,承载办公、酒店、街区式商业、SOHO创意工作室、餐饮、书吧、众创空间和联合办公等开发企业较为成熟且能满足金融科创人群需求的产业业态,营建工作生活一体化的混合街区与创业社区。模块空间的通用性亦释放出公共空间的共享潜力,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空间分享已日趋普遍,各种共享平台和延伸至个体的新型混合模式提高了同一空间在不同时段服务不同人群的使用价值,帮助个体在低成本条件下扩展跨行业的交流协作机会,获取信息和灵感。因此,模块化的溶解策略能较好地实现对开放式创新的空间赋能。
“层叠”策略是对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的垂直复制。高层住宅体现开发企业和居民的资产利益诉求,24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导致其如山般的高度和体量;而依次向中央绿廊逐级退台的形体处理,强化了内聚态势并打造出多处错落起伏的空中花园。
近地层属于“山脚”区域,更多地体现绿色和创新价值,功能与尺度不一的模块组群呈叠台状分布在绿廊两侧,与地下空间上下联动、景观互通、结构对位(下左图);加之屋顶绿化满铺于所有模块及底商之上、南北贯通的二层连廊和骑楼系统穿插其间,同时利用空享层设置居民游憩平台并连接相邻楼座,构建起由台地花园、下沉广场、屋顶看台和空中跑道等组成的变化层次丰富的立体景观(下右图),形塑公共空间的层叠体系及其“绿谷”意象。
上述方法适用于成片开发的同类实践。本案目前已完成带方案土地出让并成交,预计2024年底建成。毯式社区的实施过程同样会涉及多方协调、程序机制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若干问题,需要提供综合的技术解决方案,以下3个规划要点值得重点关注。
如前所述,新一轮成片开发的政策创新点之一便是引入能够带来产业资源的大型开发企业,并让其从一开始就参与甚至统筹策划规划及后续的建设运营全过程。因此,不同于以往规划与招商的阶段分离——这使得规划方大多与政府部门沟通而较少直面开发企业的立场和需求,成片开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政府—企业—规划”3方的组织关系和利益构成,政府职能更多地转向搭建平台、提供保障的服务型与监管型——规划方须全程与捆绑的开发企业紧密合作、同步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沟通和博弈内容是利益配置问题;尤其是面对私企或地产商,其逐利本性与成片开发的规模和效率相吻合,但与成片开发的公共利益要求必然产生矛盾,在本案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点。究其根因,源自价值立场和专业认知的先天差异。
一方面,开发商的价值考量相对单一,主要关注其开发收益是否能最大化,而规划必须对多维价值进行综合考量并以公共利益为主导;另一方面,开发企业会从成本、管理、运营、技术实现能力和过往经验等角度,对规划设计内容(如建筑形态与立面形式、地下空间利用率太欣新材料科技、综合体模式、具体业态和建设量等)提出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和建议(甚至经常是强制性要求),专业认知上的分歧需要经过分辨、取舍和有效沟通来促成共识,才能继续推进。
那么,如何规制和化解开发企业不合理的利益诉求,就成了成片开发模式和政策仍亟待完善的重要议题,从而规范资本行为、鼓励空间正义。于规划方而言,至少应做到3点:一是坚守公共利益底线,这是规划行业不可动摇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磨练沟通技巧;二是吸收开发企业的有益经验,将之融入规划设计当中而更具可操作性;三是通过规划设计本身的质量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引导开发企业的观念和需求,最终实现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多方共赢。
明晰成片开发的规划管控要素和要求是制定土地出让条件的核心内容,可通过空间管控图则等技术工具予以落实。图则包括建筑退线、建筑高度和形体变化、建筑布局、绿化总量、各类公共空间控制范围和连廊位置等决定整体空间形态的管控要素,且以刚性和底线要求的精细化管控为主,部分配以可调适的弹性区间。其中,成片开发的一体性使之特别强调地下空间的资源化及其建设与使用模式。
以本案为例,结合中央绿廊设置贯穿南北的地下步行通道,沿线设置游泳馆、室内体育场地、文化活动站、小超市、物流配送终端等民生设施及附属用房,与地上的产业、居住和公共空间共同形成完整住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并为未来的设施增容扩建预留空间;其流线须与地下庭院、地下停车、一层出入口和二层连廊等垂直交通便捷连通。这些隐性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指导后续工程重中之重。
新冠疫情的肆虐对于开放社区及其公共性理念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即平疫转换问题,以求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本案遵循“大开放、小封闭”的布局原则[1],依托前述场地外缘的连续街墙和中央绿廊两侧连续的二层连廊,通过设置可开闭可拆装的玻璃或景观格栅,把连廊内界面作为非常态下可闭合的隔绝介质,进而划分成以中央绿廊两侧的单个地块为单位的5个封控管理单元,并配以楼座自身的电子门禁,保证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应急时能够以建构筑物为封闭界面、以建筑围合的内向性庭院为中心,快速切换完全公共、半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开放性层次,建立起从毯式街区到独立地块、再到单栋住宅的3级管控分区。
此外,由连廊串联的近地层模块及地下空间还可以承担封控期的物资供应和社区服务职能(如面向管控单元内部营业的药店、小超市和配送市场等必要设施),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这种可分可合以应对平疫时期不同空间需求的韧性住区规划是即时提升城市安全能力、有序防控和社区自治的一次初步尝试。
社会住宅与住区规划自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伊始便是最能承载美好人居图景的主要空间类型,历史上不乏或激进或渐进的实验性作品且将持续探索下去。毯式社区作为一种在成片开发背景下以公园化与社会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完整住区模式,既是对一个项目的具体解决方案、也是对一类人居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法,其社会学本质在于进一步明确公权与私权的空间化表征,并扩大和优化公权部分的权重(即公共空间与公共利益)及配置机理,由此生成兼具模糊性与层次性的城市空间秩序。
同时,这一模式本身仍有很大的讨论空间,如连片宗地规模与毯式基质面域的尺度关联和影响分析、底层空间资源服务于社区治理的多元路径、由毯式社区进化而成的创新街区的特征及适应性研究、类型学或形态学视角下毯式肌理的组构逻辑等方面,都值得广泛思考,以期把人民城市思想下沉到基层治理单元,重塑中国特色的当代居住文化。
厦门市高林金林片区新型完整社区综合规划与实施项目获得“2023年度北京市推荐优秀城乡规划奖”二等奖。
* 注:图1、4、8为作者绘制;其余图纸来自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厦门市高林金林片区新型完整社区综合规划”项目。
[1]郑曦,马璐璐.景观综合体作为城市发展媒介的特征与构建探索[J].风景园林,2014(2):16-21.
[2]杨锐.景观都市主义:生态策略作为城市发展转型的“种子”[J].中国园林,2011,27(9):47-51.
[5]陈洁萍.扩展领域的地形学中“线”的作用与呈现[J].建筑学报, 2020(Z1):158-163.
[6]朱渊.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7]魏方,余孟韩,李怡啸,王向荣.基于战术都市主义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一种促进景观公平的实践路径[J].风景园林,2020(9):102-108.
[9]戴维·加弗努尔.非正规框架规划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21(8):24-38.
[11]戴锏,朱美霖,吕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城市开放社区规划反思与应对策略[J].规划师,2020,36(6):98-101.
[12]汪原.日常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终结与重生[J].新建筑,2014(6):32-35.
[13]杨超.溶解——一种以场域构造为核心的创新空间模式[J].新建筑,2022(2):71-75.
清华同衡联合体中标厦门高林金林片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成果通过市资规局审批备案指导土地出让!太欣新材料科技太欣新材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