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手机:13988888888
电话:020-08980898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高考分数已经公布,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填报志愿。高中的少男少女,即将满怀对未来的憧憬,步入大学校园。
主持人窦文涛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说过,自己不像有些人选好的教授、好的毕业分配机会,而是选择了风景最漂亮的大学,因为赏心悦目的风景能让他的学习效率倍增。
搜索“中国最美大学”,无论哪个排行榜,武汉大学都位居前列,早在民国时期,武汉大学的美便为世人所知。郭沫若曾对其盛赞:“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宽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深情,山气凉爽……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是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1928年,刚刚改组的国立武汉大学准备在武禹城东淤山地区建设新校园,美国建筑师开尔斯遵循“中国传统民族建筑外形”的要求,西体中用,设计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原则是在坚固避免奢华的基础上,充分追求美术性的表现,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是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在对于什么是“中国建筑”这一问题尚无深入研究和系统理论建构的20世纪20年代末,展现了建筑的“中国想象”。
老图书馆建筑呈“工”字形,由一座主楼和前后两翼的四座附楼联结而成,整体外观为中国传统殿堂式风格,飞檐画角,龙凤卷云,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威武和庄严,内部则采用了西式的回廊、石拱门、落地玻璃等,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发挥得完美而极致。
理学楼既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并且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武汉大学最具标志性的风景之一老斋舍,整个建筑依山阳顺势而建,建筑主体以花岗岩的灰色为主色调,尤显质朴大方、厚重沉稳,屋前檐眉与亭楼顶均用绿色琉璃瓦覆盖,与银灰色墙壁珠联璧合,浑然一体。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大学,里面的建筑群囊括了中国建筑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走进清华,摸一摸那些老建筑,追寻遍布校园的人文典故,便是一种享受。
1909—1911年,美籍奥地利人埃米尔·斐士(Emil S Fischer)使用多种风格进行第一次校园规划,留下了清华学堂、二校门、同方部等建筑。1914年,清华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完整的校园规划,设计师是亨利·墨菲 (HenryK·Merphy)和理查德·丹纳 (RichardH·Dana)。
清华学堂(图源:Archdaily,修缮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0年,杨廷宝先生设计了图书馆二期、生物馆、明斋、气象台。1931年,清华迎来了第一次大兴土木时期,主要完善学校功能、后期服务设施、景观交通水系治理等。
清华大学图书馆,1931年(二期),建筑师:杨廷宝(图源:Archdaily)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4年开始,清华大学进入第二次大兴土木时期,中央主楼及东西主楼、一教、二教、新水利馆、阶梯教室、工物馆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
清华大学第二教学楼,1954年(图源:Archdaily,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华校园内又迎来一个建设的新高峰,改革开放、后现代主义潮流、国际式建筑风格……使清华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样貌,至于清华大学的建筑究竟是什么样子,将会走向哪里,还要留给未来做解答。
清华大学理科楼,1998年(图源:Archdaily,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清华大学综合体育中心,2001年(图源:Archdaily,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2018年(图源:Archdaily,设计团队: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博思堂建筑设计事务所)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向来是建筑迷们的朝圣之地。仅一个校区,就集齐了王澍、隈研吾、西扎3位建筑大师的手笔
王澍设计的整座校园顺象山起伏而建,浓缩的山水风景散落在各个角落,整座校园就像融在一幅宋代山水画中,朴素的砖墙石墙、夯土墙,传统的砌筑方式间杂以简易木作、钢结构,也透出丝丝现代感。
2015年隈研吾为坐落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了民俗艺术博物馆,以中国土法烧制的瓦片作为材料,成千上万的瓦片被悬挂在墙面上,形成山间错落村庄的意象,唤起人们记忆中鸟瞰村庄青瓦连绵的景象。据说这是隈研吾最为满意的建筑,他说:“这种田园诗般的设计给人一种在家里的感觉。”
2018年落成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出自普利兹克奖获得者阿尔瓦罗·西扎之手,外墙用红色阿格拉砂岩砖包裹,辅以米白色大理石,是西扎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晴天和雨天太欣新材料科技,红砂岩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状态。
最新落成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由非常建筑设计。教学空间被定义为开放、延绵的工坊,模糊了教导和学习、研究与实践的界线。而学生就居住在工坊之上,工坊、公共空间、宿舍自下而上的垂直布置把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体现了“校园即社区”的理念。
文化大学最开始打算在天津办校,1921年梁启超就有了这个想法,但经费一直没着落,教育家张其昀为了完成梁启超的遗愿,1962年在中国台湾创办了中国文化大学。
张其昀想把中国文化大学规划成“中国建筑博物馆”,让每种中式建筑风格都能存续在校园里。最早兴建的大成馆,便是参照周代明堂设计而造的,它像是一座山中的皇家宫殿,绿瓦大顶一泻千里,屋角飞翘直入云海。
大义馆顶楼模仿天坛的造型,圆顶覆盖着碧蓝色琉璃瓦,表现出中国人“天圆地方”的环境观。
作为剧场的大忠馆,主体是纯白色的七层建筑,太欣新材料科技顶楼是重檐攒尖顶的中国宫殿式建筑,覆以黄色琉璃瓦,壁柱朱红,与青翠山色相互辉映。
创办于1900年的苏州大学,前身是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嵌着一个园林的灵魂,大学西南角的可园,与中国四大亭阁沧浪亭一巷相望,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每天都能巧遇新奇。
苏州大学中最吸引人的还有满校园的老式建筑,纯粹西洋风格,总让人有置身于国外的错觉。
精正楼呈现出欧洲中世纪寨堡古朴厚重的特色,轮廓整齐庄重,比例均衡和谐,融合了乔治亚风格及维多利亚全盛期哥特复兴风格,细部花饰中可见少量中式传统纹样。
维正楼是姑苏城里的第一个科学馆,其外观方正朴实,以竖向线条作三段式处理,以哥特式扶壁和尖拱门洞装饰,造型简洁。
苏州大学博物馆馆址为原东吴大学体育馆旧址,建成于1937年的红砖建筑,呈南北“一”字形,典雅肃穆,建筑外立面的部分墙砖并不是平整光滑的,而是由不规则的砖块堆叠而成的,这些都是当年由于经费不足,东吴大学的师生们用人力车拉回来的废弃砖块。
中国台湾东海大学,被称为“中国人建造的最美大学”。校园设计蓝图由贝聿铭提出,具体的规划则由陈其宽、张肇康建筑师执行。
在东海大学中,最吸引人的建筑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路思义教堂,这是贝聿铭接受的第一个独立项目和宗教建筑,也是其创造逐渐成熟的一个范例。贝聿铭借鉴中国古代寺庙的金瓦和哥特式建筑的尖顶,用四块劈椎曲面体组成教堂空间,内部采用悬臂结构支撑,双曲面薄壳,营造出神圣的氛围。
在贝聿铭主导的校园规划中,文理大道作为主轴,两侧是文、理、工、农等学院。陈其宽1957年负责督造时,及时制止了粗糙填挖,并种植了大量廉价易生的当地树种,这在50年后成就了东海大学的生态森林。
东海大学鸟瞰图,陈其宽绘(“一条”视频:《中国人建造的最美的大学》截图)
东海大学宿舍群落则是把中国传统的庭院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古色古香,在其间行走,能够体味到江南园林的韵味,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东海大学的建筑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很少有一所大学,能像湖南大学这般,将横跨几百年风格不同的建筑统一在一个校园里。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尊重山水格局,共同组成了多元化且独具特色的校园风景。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后花园太欣新材料科技,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建筑可分为讲学、藏书、供祀、园林四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形成庭院式建筑群。岳麓书院的空间秩序蕴涵着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1926年学校正式更名为湖南大学后,由刘敦桢、柳士英主持规划进行建设,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校园建筑。
走在湖南大学里,穿梭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中,就像在翻阅一本中国建筑史书,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古代书院,又有西洋古典主义、折中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延续着中华文脉,展示着中国建筑历史。
在一些媒体组织的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南方科技大学在“学校环境优美”排名中总是位于前列。
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筑整体以现代主义为基调,结合地域特色及传统元素,形成了目前特点鲜明、层次丰富的现代风格特征。南科大还有多个建筑先后荣获建筑装饰领域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同时在国家和省市建筑专业评奖中屡获佳绩,代表了中国现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南方科技大学办公楼呈合院式布局,整体形态呼应了岭南传统建筑的气质,四个朝庭院内倾斜的单坡金属屋面体现了“四水归堂”的设计理念,同时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宽大的屋檐形成的阴影,可有效减少阳光直射,处处体现绿色节能的特点。
南科大中心建筑外立面被大片暖色陶板包裹,百叶遮盖的环状结构,将不同功能的建筑体块有效统一,步行环廊将食堂、图书馆、综合服务三个区域环绕起来,合理有效地组织了建筑的各个功能。
学生宿舍像是漂亮的公寓楼,布局依山就势,以中央庭院、湖光山色为重要元素,太欣新材料科技垂直院落、空中廊道、地面院落三个维度的空间构成了层次丰富的“立体书院”。
KPF设计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则是一个崭新的碳中和绿色科研教育校园,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校园建设树立了全球领先的标杆。
KPF的设计方案将香港科技大学的建设目标与地块的自然美景及周围创新区域相结合,打造创新型新校区,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碳中和和零水浪费等因素。
校园围绕着一个富有活力的中央空间布局,生活学习和研究空间将围绕该中心设置,八座研究及实验室建筑通过有遮蔽的带状拱廊连接,形成一个重要宏伟的空间,这些建筑连接了校园的多个功能业态,并提供了通往城市和河流的主要通道。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作者: 李晓虹 、 陈协强,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三年建设,KPF 新作:香港科技大学 (广州校区)》(Archdaily)
这套“功能三部曲”并没有采用作品的实景照片,而是基于电脑生成的图像太欣新材料科技,所有图纸也都重新绘制,从而保证了案例的选择不会受到地域、建造年代等方面的限制,充分地展示出了装饰、形式与风格在建筑中所体现的作用。海量的项目案例和理性的分析系统,让这套书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了一种能简单切入与理解建筑的方式。
本书是一本简明易懂、案例丰富的从业指南,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解析,让每一位读者,太欣新材料科技都能从中读懂建筑、读懂设计、寻找灵感、挖掘概念、打磨自己的设计风格、探索独属于自己的设计过程。
书中介绍了生态系统整合,绿色基础设施,生物气候设计等设计理论,提出了生态设计的主张,解答了生态建筑应该怎么做,即通过设计让建筑环境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体系,要做到物理生物整合与系统生物整合——对水资源、生态、工程、社会进行统一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