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手机:13988888888
电话:020-08980898
邮箱:admin@youweb.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太欣新材料科技太欣新材料科技在上世纪80年代,内地出现了一波移民潮。为了“讨生活”,一波波内地人南下涌入香港。
电影《甜蜜蜜》就讲述了内地移民在港打拼的故事。从天津来的黎小军在香港遇见来自广州的李翘。同样来自底层的俩人,在香港互相取暖、扶持,并逐渐暗生情愫。
黎小军(黎明饰)和李翘(张曼玉饰)都来自社会底层。初入香港时,黎小军不懂英文,不识繁体,甚至面试麦当劳服务员也遭碰壁。
但这段情感因现实问题而走得极为艰难。尤其是女主李翘对黎小军说出的那段经典台词,
时光流转四十年,如今囿于放开的人才移民政策,“移民潮”再度在香港上演。
只是这一次,涌入香港“搞钱”的内地人不再是如黎小军与李翘这般来自社会边缘的小人物,
新涌入的内地人口为人口流失严重的香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新鲜血液,但与此同时它也滋生着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与隔阂。
“打工贼”,被卷上天的华侨生联考分数,遥遥无期的香港永居......从职场到子女教育,来自内地的新移民还没完全适应香港生活甚至还没来得及到港,但已经经历着“四面楚歌”。
去年,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喊话,“非常欢迎大家来香港工作。”
但当面对纷沓而至的内地职场人,香港人感到“被刺”。因为内地来的优才、高才们都太卷了。对此,香港人Karen忍不住吐槽,“风气都被这些工贼带坏了。”
什么是“工贼”?“工贼”本意指的是在工人运动中,那些不参与罢工而是继续工作的劳工,或者出于私利出卖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工。在香港,如今这一词被广泛用来形容内地职场人。后者通常奉信996文化,不休假、自愿加班,对老板几乎随时在线。
。据Momo介绍,她坐标香港某美资咨询公司太欣新材料科技,公司招聘Junior岗位。她一直陪老板面试,这当中给她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个优才,以下是候选人的背景情况。
A:男,30岁左右,号称自己习惯了996的工作强度和007随时在线的状态,并且短时间内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
B:女,35+,主动提出可以降低薪资,自己可以住深圳,每天通勤三四个小时上班。
而且这个职位的薪酬其实已经比最开始招聘时便宜了6000,但优才们仍旧争破了头。
最后,Momo的老板决定录用C。理由是C“相对年轻、薪酬低,英语粤语符合,学历最高,经验符合。”
“人类的悲欢并不能相通”。当企业雇主们欢天喜地向优才高才们敞开怀抱来实现降本增效时,香港的职场氛围正酝酿着一股不满情绪。
不是完全坐以待毙,为了维护职场“净土”,部分香港员工包括来港多年的内地老员工开始用各自的方式回击。
Ting说,“我的老外老板本来问我要不要招几个高才优才,我坚决不要,(因为)实在卷不过他们,加班无上限,薪金无下限”。
Bella说,“我老板刚看到这个新闻后,第一次让我把没干完的活带回家做,不过我拒绝了。这个不能松口,不然没完没了。”
在《令人心动的offer》节目里,港女朱绰盈和一群内地实习生工作。朱绰盈说,
在国内时,他们虽称不上是天之骄子,但很多人也算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用勤奋肯干带领整个家庭走上稳定的中上层序列,如今在香港腰身变成“打工贼”、成为“万人嫌”。而且,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香港顺利找到工作,正如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
为什么这么卷?为什么要卷?有人为了“讨生活”,有人为了下一代,有人想要一纸身份......除了超级富豪,少有人能独善其身。
千千万万盏霓虹灯悬挂在城市街头,明亮发光,汇聚成了香港世界闻名的灯河。
曾经,成为霓虹灯河的一部分,意味着走出劏房,走出贫困,成为人上人,这是“香港梦”。
如今 ,在新的语境下,出人头地不再是香港唯一的梦。新的欲望与野心还有,惧怕阶层下滑的中产父母,
我身边的朋友小莫(化名)今年给自己办理了高才,小莫称自己并不知道高才有什么用处,但是自己身边好几个已婚已育的朋友已经办理了优才高才,“他们都是为了小孩的教育。”
在房产下跌、股票市场一片低靡的当下,与其寄希望于充满动荡与未知的经济周期,“下注”子女的教育,或许是一种更有性价比的投资。
至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香港的考生参加华侨联考可以比内地考生低150分的情况下,考上国内的985、211”;以及香港考生参加DSE考试(香港高考),用DSE分数可以轻松申请上内地名校。
过去三年,随着联考人数的增加,联考文科重本分数线分);理工科重本分数线分)。
图为2021-2024年港澳台侨联考报录比变化。在香港,只有拿到永久身份的学生才能参加华侨生联考。
家长A说,“我们双非的孩子把联考分数线多分,但优才的孩子把分数线多分,分数再拉,就和高考一样,没有优势了。”
子女尚小的家长们则担心,随着自己的孩子长大,等他们参加考试时,是否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竞争场面,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为了吸引内地人才,为香港经济做出贡献,香港政府这两年从内地抢人,可谓是“杀红了眼。”
据香港入境处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2023年全年各类输入人才计划申请超过22万宗,其中,
在香港政府超额完成了抢人KPI时,暗影与混乱也开始显露。或者说,哪里有政策,哪里就有“空子”与生意。
获批优才和高才都只是第一步,在正式拿到永居之前,申请人要经历2-3次的续签。拿优才举例,根据官方规定,目前想成功续签,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在香港定居;二是为香港做出贡献。后者对普通人来说,是得有份工作,收入还不能太低。而一旦续签被拒,就不能在香港逗留,7年之期也要从头算起。
没钱没资源的优才高才们为了熬到永久只能埋头苦哈哈地工作。为什么他们要拼命卷?如某网友所说,“有永居的privileged,可能永远没办法体验这种卡脖子人的求生欲。否则最后政府不给他们续签,回内地也难以找到工作。”
,如今不少人反映香港续签越来越难。对此,有博主甚至把“优才计划”比喻成“捞女计划”太欣新材料科技,“你以为只有你一个大哥,人家身后其实有几十个大哥”。言外之意是,你以为你的付出能够让“备胎上岸”,但最后其实只是个冤大头。
在社交平台上,相关续签、移民广告已经进化到next level。比如,封面标题里明明写着“优才高才很坑”;“赴港的优才高才们,已经后悔了”;“大部分香港身份都会烂尾”......但点进去看完,才后知后觉发现这仍旧是广告引流贴。
“优高才”的中介们极其擅长运用危言耸听的标题和极端案例,利用客户的焦虑与痛点,表面上看是揭露优才高才的坑,给人潜意识,让人觉得“我不会坑你”,从而一步步引导客户下单。
社交平台上的相关广告漫天飞舞,很多中介都是内地人,他们被称作“内地人专坑内地人。”
当然中介也不是白干的,口袋富足的内地人士通过中介的一通操作与包装,轻松拿到优才高才审批甚至续签,
即使中介并不相信自己真有“通天”本领,不相信七年后,他们真的可以帮自己的客户拿下永居,但是为了收割眼前的这一波,他们信誓旦旦,不惜代价让客户相信用金钱就能换取七年后的一纸永居。
网民王小溪看出了端倪,她害怕自己七年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她说,“我申请优才通过了,现在办续签,感觉进退两难。放弃舍不得,继续又要烧钱,拿永居更是无底洞。”
来自内地的优才和高才们有自己的困惑与不安,香港人亦不明白,自己城市的政府为什么突然要吸纳这么多内地人?
在《甜蜜蜜》的后半段,以为今生不会再见面的黎小军和李翘都阴差阳错来到美国打拼太欣新材料科技。这几乎是如今现实香港的某种映射,只不过香港男女打拼的目的地从美国变为英国。
根据英国2023年12月的官方数据显示,自2021年1月,英国政府向港人开放全新的BNO签证移民优惠政策后,截至2023年9月,约有19.1万名香港居民申请了该计划,
年轻人口的流失、持续走低的生育率,裹挟着萎靡的经济,香港政府“下场”从内地抢人乃是无奈之举。
据氪星研究所分析,香港非常缺人,而缺人的背后实则是缺钱。“2022年,一共有47家香港券商宣布停业;另外,在香港的黄金地带中环,办公室空置率更是突破了25%。”
但值得关注是,在香港为了振兴经济和重现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在“自救”时,十几万流入到英国的港人,他们的处境同样充满挑战。
今年1月,《Global Times》刊出了标题为《英国的BNO签证计划只不过是一场骗局》的文章,文章指出持BNO赴英的香港居民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失业和就业不足、语言障碍、种族歧视、高额税收等。
何宜琼的家人透露,死者生前对每月900英镑(约新台币3.3万元)的房租备感压力,同时也因担心工作被解雇而焦虑难安,自杀前她还预约了4日后接受心理辅导。
香港《大公网》尖锐地指出,香港人在“抵达英国后却沦为二等公民,被禁止领取公共经济援助,在求职和租房时也面临重重阻碍。”
30多岁的Ernie对《大公网》记者说,她尝试投递简历,但没有任何音讯。“在香港取得的专业资质在这里得不到承认。”
而那些幸运在英国找到工作的香港人,通常面临的是行业降级与薪水降级。比如,原本在香港,他们从事的是白领、金领等工作,但来到英国,为了“讨生活”,他们成为蓝领。就如《甜蜜蜜》里的黎小军和李翘,即使他们通过多年打拼在香港已经混出名堂,开酒店买小汽车,但是奔赴另外一个国度后,他们送中餐、当导游......一步步打怪升级,一切从头开始。
住满五年的港人能否拿到传说中的英国永居,面对如今朝令夕改的英国移民政策,这一切充满了未知与不安。
人都有欲望,总想踮起脚来够一够那些看起来更好的生活,但前方是悬崖,平庸,还是通向极乐世界,无人知晓。
我想起《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因为一个世纪的牌戏与阅历已经教会她,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